【【【 隨機首頁 】】】

││││

| 豪華經濟艙:可負擔的「奢侈」|

各國重啟觀光大門,隨之打開的是機艙中另一個「階級」。

國人可能對豪華經濟艙不陌生,因為它的發明人是「長榮航空」。1992年,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看到每個班機上20%的座位賣不掉,決定重新規劃艙等設計。張榮發對豪華經濟艙的設定是:「比經濟艙多了44%的空間,而且有腳踏板、個人螢屏和高級餐飲服務。」當時,長榮整台飛機、訂票系統都得重新設計,顛覆全球航空等級成規,反對聲不斷。如今,全球航空陸續效仿。

不需要付到商務艙那麼高的價錢,旅客就能享有更大的座位空間、高檔一點的飛機餐與其他小確幸,讓不少人把「豪華經濟艙」視為高CP值。很難不看出其吸引力。

其實:「豪華經濟艙」,反而讓航空業更賺。航空公司,就像是飛行中的房東,對如何最大化每一公分的效益,精打細算。

普遍來說,商務艙需要比經濟艙多30%空間,豪華經濟艙卻只需要多10%。

一直以來,航空業的最主要獲利出自頭等艙、商務艙。把旅遊客送到他們的目的地,大概只是幫航空業打平飛行成本。

2021年底,業者開始發現:即便商務客還沒回來,豪華經濟艙銷量,卻比疫情前還高,這都要感謝旅遊客。航空公司以前靠商務客吃飯。疫情後,靠的是那些想來場巴黎小旅行的35歲雅痞。

分析指出:最主要的原因是,疫情下,大家真的悶太久,也存了一些旅遊金,準備好出來好好玩一波了。而且,大家已經習慣「距離」,更重視空間。再來,取消的班機換來的里程數,正好可以拿來升等。還有一點,2021年,豪華經濟艙機票幾乎是有史以來最便宜。根據旅遊網統計:2021年它們的票價僅比經濟艙貴了290%,比2020年的365%、2019年的430%都低。

最後,別忘了,現在的年輕人又更會享受生活。種種因素加成,有了新的市場需求。

疫情成了航空公司推出新機型的動力。但如何一直留住消費者?其實是「升等」心理學。

行為經濟學中「付錢的痛」理論指出:每次掏腰包,消費者真的會感到生理上的疼痛。只不過,他們也很快就會忘記。航空業利用這點,讓消費者在首次購票與決定為機艙升等之間,保留一段時間,分散花錢買下這段航行的肉體成本。當旅客再次刷卡升等時,那感覺是另一筆新的消費,也就沒那麼傷。

學者指出:航空公司也會創造「計算好的痛苦」來讓你升等。簡單來說:就是讓經濟艙的體驗剛好無法容忍,通常都與太小的空間有關。諷刺的是,其實大部分乘客根本感受不出來那幾公分的差異。

「乘客唯一有感的是視平線前方的10公分,因為認知比實際重要多了。」

不少航空公司把豪華經濟艙視為復甦後的一大助力,善用消費者報復性旅遊潮,創造新的市場大餅。各大航空巨頭騰出空間、積極打造豪華艙,是噱頭或是真的革新,見仁見智。真正重要的是,航空公司能更有效獲利、消費者也飛得更開心。

航太市調預估:2025年航空業的豪華經濟艙位,會是現在的3倍多。

或許生活中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向哪個方向看,多視角才能呈現生命的真象?

不同的視角,有不同的看法?欲窺全貌,就無法只停留在某一視角。就像我們無法停留在某一時間點,讓青春永駐。

歡迎來和小畢研讀「生活與智慧」這門課。
-----


俗話說:人多力量大,柴多火燄高?最後老話一句:千萬別有幸入寶山,卻空手而回,希望這篇能提供你充份的燃料,與充份的智慧。
對了,小畢我也不是什麼「大師」,只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「庄腳崧」;小畢我也不是「花豹」,而是一個獨來獨往的「台灣虎斑犬」,喜賭成性,哈哈哈 ^^


》小 畢 陪 您 閱 讀 生 活 中 的 好 文 章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