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上有一病名叫「盜汗」,是指睡覺的時候出汗,相對清醒沒有活動而出汗則稱為「自汗」,因此不少人誤以為,只要是晚上睡覺出汗也是病?當然,清涼天氣睡覺時一般人也不應該出汗,但正如日間天熱出汗也不屬於「自汗病」,如果晚上因為天熱而出汗也不屬於「盜汗病」,只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?
在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之中,提到夏季養生有幾大法則,其中提到「無厭於日」,即是指「不要討厭太陽」!為什麼這樣說?很多人覺得夏季太陽很猛,渾身出汗很辛苦,其實夏季的熱力十分重要,這可以幫助我們祛除過往秋冬春三季所積累的寒濕,也讓我們好好累積熱氣陽氣,預備進入秋冬不用怕冷。這也是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春夏養陽」,或者叫作「冬病夏治」的思想。
驅除寒濕最簡便的方式,就是出汗?故此夏季宜作適量戶外活動,透過活動令自己自然出汗。夏天酷熱天時,如果在城市生活,室內溫度高,如果睡覺時沒有開冷氣,晚上出汗十分正常?不用花錢就有健康,何樂而不為?
盜汗又稱「寢汗」,是指入睡汗出,醒來既止而言。中醫古籍最早提出盜汗,是在黃帝內經中《素問.臟氣法時論》曰:「腎病者,寢出,憎風」。接下來醫聖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─血痹虛勞病脈篇》曰:「男子平人,脈虛弱細微者,喜盜汗也」。後來醫書多沿襲盜汗這一說法。
中醫師表示:盜汗可以是很多疾病的一個症狀,臨床上病人主訴盜汗,中醫需細心去診斷疾病的可能性,可以提前診斷,提早治療。但西醫臨床上對盜汗這個症狀並沒有好的治療方式,例如:肺結核的盜汗症狀,只要治療肺結核即可改善,但是如果盜汗症狀困擾病患,那麼可以考慮使用中藥來治療病患。
中醫治療病人,強調辯證論治,需先鑑別病人是屬於何種證型,才可以對症下藥,例如:肺結核病人的盜汗多屬於陰虛盜汗,陰虛病患指病人久病造成身體體液減少,所以會出現消瘦、夜晚口乾、體溫稍微升高、舌紅苔少的現象,所以治療需養陰固汗。方劑可以選用當歸六黃湯,但是也有肺結核病人因服用太多及太久的抗生素(抗藥性肺結核),造成陽虛盜汗,陽虛病患會出現怕冷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,治療需扶陽固汗,方劑選用桂枝加附子湯。
另外,還有兩種盜汗的證型是痰熱盜汗,屬於體型肥胖高膽固醇者,方劑選用黃連溫膽湯,另一種為血瘀盜汗,病患常出現面色晦暗、胸悶、舌頭有瘀斑,方劑可以選用血府逐瘀湯。盜汗並不可怕,只要找到合格有經驗的中醫師,先排除可能的各種疾病,再加上中藥治療,相信盜汗可以很快的得到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