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交流道是很「特殊」的規畫現象,密度幾乎是全世界最高,造成短程車流頻繁上下高速公路,在下匝道的交織路段因車流頻繁變換車道,連帶影響安全,交流道位置離市區太近、與平面道路交叉,空間不大,簡易型交流道也會影響疏散車流功能,這些交流道先天條件受限,後天調整不易?
紓解高速公路龐大車潮流量,先決條件要有網狀路網及平面道路,例如:雙北及台中都架構環狀聯外道,新闢交流道或引道除了土地徵收及腹地等問題,還需環評及工程設計,要兼顧公平性及需求性,不是那裡易塞車就闢交流道或高架就能解決問題?
以五楊高架為例:當初是為了北部都會區及桃園機場交通運輸便捷需求而設,卻讓更多車流匯進國道,導致「楊梅」、「湖口」常塞車,現在爭取延伸到新竹、頭份,都要考量施工成本及效益,若沒有配套措施,要怎麼延伸?
我們以林口一、林口二交流道為例:因林口台地順勢做簡易型交流道,好處是施工簡單,占地不大,但待處空間短,主線車多,但下匝道立刻遇到紅燈,馬上回堵,這兩個交流道早上常塞車回堵,拓寬車道後,只是「稍為」堵車沒那麼嚴重,號誌改善也是方向之一,只是涉及國道、平面道路路權單位立場不同,除非有統合機制來改善。
高鐵左營到屏東只有一小段,真正高鐵要拉到屏東,可以拉到潮州或是那裡都可以去講,同樣,五楊高要再拉到頭份,頭份交流道上、下班時間就有塞車之苦,五楊高延伸到頭份,勢必加重塞車,尤其是台積電先進封測廠即將在竹南科學園區設廠。
交通要通盤考量,五楊高架可以延伸到苗栗縣銅鑼,中間增設造橋交流道,才是整體解決的方案,否則將加重頭份交流道交通負擔。
以現在智慧城市、智慧交通概念,以科技導向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,有很大空間可以強化,但涉及很多單位要整合,很多規定要制訂,實施時效沒那麼快,但這是趨勢,尤其高、快速公路是封閉道路,值得推動。